综合素养正成为高中生必须关注的内容

  • ~1.74K 字

与数十年前呼吁素质教育却难以落实的情况不同,如今综合素养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了时代的要求。必须承认的是,由于综合素养判定上的复杂性,以及其本身的灵活性,规范且适用性强的判定标准很难出现,而现有的人才选拔制度仍将长期存在且注重于对应试指标的要求。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传统上的应试道路实质上已经开始走向消亡。

个人在社会上的发展道路的单一化与规范化,是传统应试的土壤。在数十年前的传统模式下,个人的普遍发展道路无非:

  • 小学考出高分
  • 初中考出高分,进入一所较好的高中
  • 高中继续在应试能力上深耕,考入“有名的”大学
  • 根据宣传选个热门专业(很大程度上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不求甚解)
  • 最后大学课程学好,争取更高学位进入研究岗位 或者 进入公务员体系,争取分配到一个更好的专业。

在分配制、大力推崇公务员等环境下,个人的发展道路很大程度上是固定的,且每一次选拔都很大程度依赖于应试。此时,个人没有太多需要思考与抉择的空间,素质教育所推崇的能力在学习阶段难以有用武之地,自然推广素质提升也就成了空谈。

然而随着改开的大力推进,分配制已然接近销声匿迹,只在特殊领域依旧存在。而公务员热虽然依旧可在老一辈那里瞥见,也已算不上现代青年的主流思想。整个社会更是走上了多样化发展的道路,难以容许所谓的标准化发展路径的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综合素养已经成为了一项实际的需要,而非学理上的愿景。

在这方面,教育系统中最先反应出变化的应当是大学。在新的多样而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偏向于跟着讲师学的情况已逐渐减少(但我没有否认讲师的贡献),个人在大学的学习需要更多依靠自己的选择、安排、涉猎、探讨、实践、呈现,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去获取丰富的知识与经验,而这就是综合素养体现其作用的时刻。可以说,虽然在现有的选拔方式上几乎以应试指标为唯一标准,但对综合素养的要求已经成为了不成文的、潜在的、市场与时代的要求,难以规避。

而这种改变也逐渐辐射到高中。高中是大学前的最后一个阶段,是进入个性化、多样化学习的最后一次预备,很大程度上也是完成对大学生活的提前准备的最后机会。对于习惯于规划与设计的人来说,综合素养在高中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诚然,我们必须承认,由于规则的滞后性以及过度内卷导致的惯性运作,在高中考虑素养提升需要涉及很多复杂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如何与学校安排进行权衡(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得不处在半军事化管理学校而又无法满足于应试教育的同学),如何满足高考相关的传统指标要求等等。然而,在纯应试的道路上勇敢地做出转折,将完全是必要的。

在时代进步的潮流中,我们也看到评价方式本身的进步,包括素养记录平台的引入等等,这让我们可以期许未来的考生将更勇敢地拥抱综合素养,而不必过多地瞻前顾后。然而,当下而言,我们正处于新旧叙述方式的过渡态,无论是评价方式本身,还是社会人才培养这样的更宏观的层次,很多观点都处于进化的进行时态,有时不同方面的观点将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有关机制的哲学构建,但同样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阶段,我们将拥有更多的机遇,但每一步也大概率将不可避免地是痛苦的。只是,无论前路是否泥泞,我们总是要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是。

作者的话

这篇文章算是一模后对高中学习做了个大致的回顾和反思后的一些观点吧。坦诚讲,这种由纯应试向全面发展的转变真的是痛苦的。就我本人而言的话,虽然到高一就对这些问题有了个朦胧的认识,但基本上整个高中也偏向于各种试探与妥协,一直没有找过真正理想的兼顾方式。就结果而言的话,至少我是没能较为“完美”地完成这种转变的。当然,即使是不完美的转变,也让我收获颇多,至少是摆脱了那种小镇做题家的思维,达到了更高的高度。说完全没有代价是假的,但收益显然更多才是,就当时的选择而已,还是可以算得上“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

现在想来的话,如果能提前认识到这些事自然是更好的。不过像我这样把应试道路走到96%后通过反思而得出这种认识的,大抵也的确要到高中才能完成完整的思考与转变了。或许如果能有交换生经历或者年龄略大的同辈人的传承,亦或者有富有前瞻性眼光的家庭成员的指引,能更早地开始对现行教育体系的反思吧?不过这些大概率不会属于我罢了😔。

分享这一刻
让朋友们也来瞅瞅!